昨天,箭扣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進行了考古前的設計交底,標志著考古發掘正式啟動。這是全國長城保護項目首次引入考古環節,重點圍繞長城構造、病害產生原因、文物價值研究等展開,將為后期修繕提供更多科學依據。
箭扣長城研究性修繕范圍是懷柔長城141號至145號敵臺。當天上午,由兩家考古單位和項目設計單位組成的小組來到這段長城上,一米一米向前推進,查看植被對地面及城墻的影響、敵臺墻體的破損情況等,確定接下來考古的重點點位和研究方法。
“這段長城地勢多變,有陡坡段、緩坡段、平段,敵臺、邊墻病害殘損形式多樣,有空鼓、坍塌、歪閃、開裂、下沉等,敵臺形式豐富,有空心有實心。足夠有代表性!北本┦形幕z產研究院研究員尚珩說。
5座敵臺中,142號敵臺不在邊墻上,而是向外探出去,好像一位將軍在隊伍前面指揮千軍萬馬,因此又稱“將軍守關”,它是箭扣長城的著名景點,也是本次考古的重點點位。在查看敵臺二層建筑遺存時,尚珩興奮地說:“我們這次考古將著重關注敵臺二層的小樓,過去這里多是士兵居住或是囤放物資的地方。我們將會把這里的土體帶回去研究,如果能夠發現炭化的糧食或者農作物如栗子皮,就可以探尋當年士兵的飲食結構!
尚珩說,此次考古將引入植物學方面的專家,對不同種類植物的根系做研究,分析哪些會破壞長城本體必須去掉,哪些可以保留。據此可以給長城專職保護員編寫一份手冊,在巡查時看到哪些植物需要清理,哪些不必清理。
懷柔區文物所所長張彤介紹,以往長城保護修繕更多依賴經驗。而“研究性修繕”將重點加強施工前的科學研究,通過運用科技手段、加入考古力量,收集更多科學數據,利用數字化推演病害,據此制定修繕方案,為明代磚石長城的保護修繕提供規范化、可復制的技術路線。